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精准把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5月2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五个学生党支部五十余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曹文婷、辅导员李美玲、刘璐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延庆区大庄科乡,与霹破石村党支部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
重温革命史,瞻仰英雄谱
燕羽山上视野广阔,大庄科乡气势恢宏。上午九时,在霹破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贺新宇的带领下,中文学院党支部的同学们从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出发,瞻仰英雄谱,重访旧战场。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
纪念馆中,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解了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支部建设和人民后方支援。
1938年,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沙塘沟村诞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六位党员坚毅决绝的誓言,宣告党在平北地区播下的第一批种子生根发芽了。
战争时期,平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儿童团的消息树,用机智把情报悄悄传遍根据地;妇救会的一针一线,连夜为战士们赶出新军鞋、新军衣。母亲们纷纷把儿子送上战场。
“白团长牺牲时只有二十九岁”“张妈妈自己的女儿也挨饿,却坚持抚养八路军战士的女儿小秀芬”。讲到这些片段,讲解员和同学们的眼里都泛着泪花。
随后,同学们随贺新宇来到英雄广场。广场旁山坡上的英雄谱上,101个金色的名字,闪耀在大庄科乡的阳光里。
怀着对英烈们的感恩,同学们来到抗战时期的旧战场。昔日战壕还在,而中国早已“换了人间”。旧战场处山势很高、路很难走,同学们有千言万语,但在烈士们面前,“苦”字和“累”字都不敢言。
重走抗战道,红歌声嘹亮
“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平坦好走,另一条路崎岖难行,却是我们的八路军战士走过的路。”在贺新宇的带领下,中文学院党支部的同学们一致选择了难走的那一条。遇到陡坡,同一个支部的同学们互相拉一拉;路滑难走,同一个支部的同学们彼此扶一扶。
烈日下的五公里,支部的同学们边走边唱红歌,大家一脚一脚踩在土地上,是要替先辈再走一走来时路,再看一眼可爱的中国。
重走抗战小道
不忘初心,坚定信仰
抵达霹破石村后,中文学院党支部的同学们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青春的声音喊出庄严坚定的誓言,在宁静、质朴的霹破石村久久回荡。
接下来,贺新宇带领同学们走进霹破石村。这里有平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延联合政府。在这里,县政府办公室仍然保持着数十年前的原貌。
霹破石村宁静而质朴,村居院社的砖墙上仍保留着抗战时期的标语。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再次重温平北抗战那段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参观结束后,中文学院党支部的同学们与贺书记在村委会办公室开展总结性座谈。
贺新宇以“信仰的力量,正确的方向”作为发言的主题,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述了八路军三进平北,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创建根据地的动人历程。
与此同时,贺书记对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展现出的毅力与团结表达了高度肯定,鼓励同学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把自己的汗水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最后,曹文婷希望通过和霹破石村党支部的1+1共建活动,进一步增强中文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她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利用课余时间为霹破石村的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为建设美丽乡村、宣传红色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共建活动是一次深刻动人的党史教育,不仅增加了支部同学们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也开启了中文学院与霹破石村党支部结对互助模式,用基层实践为同学们的青春写下坚实注脚。
后续,中文学院学生党支部还将围绕“共建美好乡村”“助力乡村教育”等多个主题,与霹破石村党支部继续开展深度共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