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码:0453-01-001
一、课程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开拓视野,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建议开设一学期,每周2-3课时,计2-3学分。该课程通过讲授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领域一些较前沿、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和交际策略,并联系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对文化差异(包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交际沟通技巧,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并最终达到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二、先修课程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对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一国或多国的风俗习惯、文化价值观念等有基本的知识。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交际策略及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导学生的交际行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将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培养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文化态度,最终达到能在不同文化环境下顺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及文化传播工作的目标。此外,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遇到困难时,能迅速做出判断、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在需要与来自陌生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
四、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展示和跨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概念、理论和典型案例进行合理分类与归纳,以理论为纲,以理论串案例,把那些典型性、综合性、实用性、能够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特点、有助于预见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置于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下,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循序渐进而又较为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宗旨。课堂讨论可以小组形式就所学理论展开,并结合交际行为或案例进行分析,以达到交流、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
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国际汉语教育的资源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可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1. 跨文化交际概述
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了解本学科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特征或模式,了解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发展概况及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2. 文化的深层结构对交际的影响
本部分内容可包括家庭教育、民族特征及宗教信仰对交际的影响,建议运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若志愿者外派时集中于某(几)个国家或地区,可有针对性地讲解该地区的民族特征和宗教信仰,并进行跨文化交际专题讨论,熟悉该地区的具体做法,如习俗、禁忌等。讲解宗教文化时注意保持中立、客观、尊重的态度。
3. 文化价值观念对交际的影响
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对交际的影响。了解世界上主要价值观模式的差异和分布情况,如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高权力距离文化与低权力距离文化、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差异、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不同的文化差异等,也可包括不同时间取向、社会关系取向的文化差异,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文化差异、“面子”的不同观念等,建议运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4. 文化身份及角色关系对交际的影响
了解各种文化身份及角色关系对交际的影响,如不同文化中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华裔身份、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了解与文化身份相关的刻板印象、偏见和种族中心主义对交际的负面影响。建议运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5. 言语交际
了解不同文化对于言语交际的态度,了解不同性别角色进行言语交际时的差异,掌握中外词语中的文化涵义,及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差异等等,建议运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注意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可有针对性地讲解志愿者外派地区的言语交际特点。
6. 非言语交际
了解不同文化非言语交际的差异,可包括外表行为差异、体态行为差异、副语言行为差异、时空行为差异等,建议运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可有针对性地讲解志愿者外派地区的非言语交际特点。
7. 跨文化适应能力
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巧,了解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了解跨文化适应的不同阶段,建议运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可有针对性地讲解志愿者外派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适应情况、问题和适应策略。
8. 教育领域中的跨文化交际
了解教育领域中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堂行为和管理、学习动机和方法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建议使用案例进行分析,掌握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策略。
除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外,若课时允许,还可以包括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文化差异分析,如请客送礼、购物消费、衣食住行等等。
七、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用100分制,评估方法采取阶段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的整体表现。
阶段性评估(即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展示、作业等,总结性评估(即期末成绩)可包括跨文化交际实践、期末论文等。
期末论文可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要求符合学术规范。
八、编写成员名单
朱瑞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春燕(北京师范大学)
九、课程资源
本课程参考文献:
中文类:
1.[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
10. 朱勇《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5
英文类:
1.Chang, Hui-Ching, Clever, Creative, Modest: the Chinese Language Practic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Gudykunst, W. B. & Kim, Y. Y.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Gudykunst, W. B. & Mody, B.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2
4.Kim, Y. Y.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SAGE Publications, 2000
5.Remland, M. 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Everyday Life (3rd edition), Pearson, 2008
6.Samovar, L. A. & Porter, R.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Wadsworth Publishing, 2011
7.Samovar, L. A. Porter, R. E. McDaniel, E.R.& Roy, C.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2016
8.Ting-Toomey, S.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Guilford Publications, 1999
相关网络资源:
1. 跨文化研究相关国际组织:
(1)Centre for Applie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ASP):
http://www.victoria.ac.nz/cacr/aasp/
(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IACCP):
(3)Society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SCCR):
(4)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 (SIETAR):
(5)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AICS):
2. 国内跨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
http://www.shicci.org.cn/icc/index.php
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http://web5.pku.edu.cn/ccs/index.htm
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http://cis.bfsu.edu.cn/list.asp?sort=14
3. 相关电影:
《刮痧》、《喜福会》、《面子》(Saving Face)、《推手》、《饮食男女》、《喜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