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2021-12-08

第一部分  概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在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特有的专业学位类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也是为世界各国培养高水平本土汉语教师的主要途径。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对汉语教学师资的数量需求持续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特制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就本专业学位获得者的基本素质、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等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部分  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职业精神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热爱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深刻理解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意义,具有高度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富于感情、热情和激情,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

具有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理想,认识并理解国际中文教师职业价值,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并维护职业信誉。尊重世界各地中文学习者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对待工作,积极应对各种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挑战,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习者,成为中华文明的使者。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和较为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掌握良好的汉语和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具有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具有健康的人格;言谈、举止、仪表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和心理状况能够应对在复杂条件下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挑战。

3.学术道德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恪守求真、务实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遵循学术伦理,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以国际中文教师为职业指向的专业学位类型,具有多学科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掌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规定的5类专业知识。

(1)中文教学基础

包括汉语语言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社会语言等)知识,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本过程、主要影响因素等)。

(2)中文教学方法

包括一般的语言教学法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听、说、读、写等中文语言技能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3)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

包括教学标准与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学测试与评估、课堂管理等知识。

(4)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包括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要特点、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中国国情基本知识,世界文化知识,文化传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包括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有关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达到国家行业部门规定的国际中文教师从业资质知识方面的要求。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能力、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具备符合国际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汉语交际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必要的教育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中文教学能力

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汉语语言(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汉外语言对比和偏误分析能力;

(2)了解社会与学习者需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与汉语及中华文化教学有关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和教案撰写的能力及系统规划教学活动的能力;

(3)各类教学资源的选择、整理、制作、整合与恰当使用的能力,各类教具的选择、制作和使用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各项汉语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和语言功能的教学能力,以及有效组织听、说、读、写、译、综合等各种课型教学的能力;

(5)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能力;

(6)编制练习、作业、试卷的能力,组织有效的教学测试与评估的能力;

(7)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跨文化策略的能力;

(8)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及上下级关系的能力;

(9)汉语教学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2.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阐释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并能以适当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

(2)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交际规约、行为方式等;

(3)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4)能将文化阐释和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5)能组织各类文化传播活动,具有文化交流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主要包括:

(1)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2)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能利用恰当的跨文化策略和沟通技巧,有效地解决文化适应及相关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理解和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跨文化情境。

4.汉语交际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

作为国际中文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有较强的汉语交际能力。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国际学生汉语水平应达到新HSK六级200分以上。

中国学生能流利地使用至少一种外国语进行教学及日常生活交流。

5.教育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掌握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具有通过教学观察、教学实验、教学反思等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具有参与本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寻求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达到国家行业部门规定的国际中文教师从业资质能力方面的要求。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教育实践是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实际、积累实践性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训练,系统地熟悉并掌握国际汉语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相关技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是一个从观摩到实践,从见习到实习的系统工程。学生需要完成从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到上岗实习的实践性学习流程。学生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包括见习和实习。

1.见习

见习包括以下几项:

(1)课堂观摩与评课

观摩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做课堂观察记录,开展课后评课。课堂观摩与评课让学生接触并熟悉汉语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评估所观摩教学的得失优劣。课堂观摩与评课训练可以直接到国际中文教学真实的课堂中进行,也可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

(2)教案设计与说课

就教材中的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拟定授课计划,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步骤、教学评估等进行陈述和说明。

(3)模拟教学与试讲

模拟真实课堂,就教学设计内容进行试讲。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对试讲情况进行集体讲评。

(4)教材处理与教学资源开发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并处理教材,开发各种教学辅助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熟练使用各种教具。

2.实习

参加实习并通过实习考核是研究生申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条件。

学生可通过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选拔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赴海外实习;可通过培养院校安排在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实习;学生也可在培养院校认可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学生应在相应的国际中文教育岗位上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实习内容必须与国际中文教育密切相关。具体工作岗位既可以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中文教学岗位;也可以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岗位和有关教育管理岗位。学生还可通过个别辅导、语言伙伴,担任教学助理等活动进行实习。

实习期间,培养院校应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协商配备当地实习指导教师。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实习计划落实到每一堂课或每一个项目的细节。学生在实习期间应撰写实习日志,记录实习的过程、感受、体会和启示等。实习结束时,学生须向培养单位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报告》,同时提供教案、教学录像、课件、教具、教学资料、文化资料等相关实习成果。

培养单位根据学生自评、实习单位的评价和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三部分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实习考核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获得实习学分。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与研究相关的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及撰写等工作使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技能、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论文应特别强调学生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以及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其教育反思能力。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实践,须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汉语教育实践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及汉语国际推广等。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专题研究等形式。

(1)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是对与国际中文教育有关的各类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后形成的文字材料。写实性、针对性和逻辑性是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应强调调研题目的实际意义,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同时强调调查材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代表性。

(2)教学实验报告

教学实验报告是教学实验之后,对教学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反映的书面材料。教学实验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假设,选择对象,分析界定变量,设计方法并实施实验。研究者根据所得数据和材料,经过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实验应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3)案例分析

国际中文教育案例是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或能够反映某一国际中文教育基本原理的典型性事件。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动态性、启发性和典型性。作者不仅需要提供完整的案例,还要运用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语言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文化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学设计包括语言文化推广项目设计、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环境设计、网络化学习设计、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学材料的组织与设计等。教学设计论文不仅包括设计本身,还应包括对该设计的阐释和评估。

(5)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就某一方面的问题或就问题的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其特点是研究范围窄,挖掘深,分析精细,结论准确。论文选题应来自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对实际工作有现实意义。不应仅就语言、文化本体问题展开纯理论的专题研究。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的质量应达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选题及意义

选题应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效益或应用价值。

(2)理论基础与文献

论文应建立在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反映出作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作者要充分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外文献,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 

(3)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论文应采用与选题适合的研究范式,设计应具有合理性,方法具有科学性;论文应具有充足的工作量,鼓励调查、实验、观察等深入实际的研究方法。

(4)材料与分析

论文应包含丰富的材料,提供的素材要具体、详实,数据要真实、可靠、有效;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结论要言之有据。

(5)科学态度

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具有原创性并独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须完整准确,注明出处,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

(6)写作规范

论文应以中文撰写,正文一般不少于15000字。体例、结构、格式规范,符合文体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表达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