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沿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外语言交流合作工作;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在本国各类学校、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教育、文化以及宣传等部门胜任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不区分研究方向,统一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三、学制和时间安排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学制两年。硕士研究生一般用一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其他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实践技能的训练及教学实践等。
四、培养方式
(一)实行学分制。
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获得40学分以上(含40学分),学位课考核成绩平均绩点≥3.0,方可获准毕业。
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符合有关要求,考试成绩达到HSK(新六级)180分,且HSKK(中级)60分以上,并经广西民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并同时获得硕士毕业证书。
(二)采用研讨式、探究式、实践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外文化交流相结合。课程教学广泛采用任务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各课程的实践学时不低于该课程学时的1/3。
(三)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双导师制,即本校专业导师教师与校外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教师或专家共同指导。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的确定一般由师生互选,学院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针对研究生个人的基础与特长,制定出培养计划,切实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五、学位要求
(一)获得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职业精神
应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深刻理解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意义,具有高度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富于感情、热情和激情,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
具有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职业理想,认识并理解国际汉语教师职业价值,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并维护职业荣誉。尊重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对待工作,积极应对各种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挑战,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习者,成为中华文明的使者。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和较为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掌握良好的汉语和外语交际能力及跨文化沟通技巧。
具有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
应具有健康的人格;言谈、举止、仪表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和心理状况能够应对在复杂条件下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挑战。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学术道德
应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恪守求真、务实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遵循学术伦理,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获得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以国际汉语教师为职业导向的专业学位类型,应具有多学科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应掌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规定的五类专业知识。
(1)汉语教学基础。包括汉语语言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社会语言等)知识,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本过程、主要影响因素等)。
(2)汉语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语言教学法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汉语语言学要素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听、说、读、写等汉语语言技能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3)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包括教学标准与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学测试与评估、课堂管理等知识。
(4)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包括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要特点、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中国国情基本知识,世界文化知识,文化传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包括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有关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达到国家行业部门规定的国际汉语教师从业资质方面的要求。
(三)获得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具备符合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要的汉语交际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必要的教育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汉语教学能力
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汉语语言(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汉外语言对比和偏误分析能力。
(2)了解社会与学习者需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与汉语及中华文化教学有关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和教案撰写的能力以及系统规划教学活动的能力。
(3)各类教学资源的选择、整理、制作、整合与恰当使用的能力,各类教具的选择、制作和使用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各项汉语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和语言功能的教学能力,以及有效组织听、说、读、写、译、综合等各种课型教学的能力。
(5)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能力。
(6)编制练习、作业、试卷的能力,组织有效的教学测试与评估的能力。
(7)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跨文化策略的能力。
(8)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以及上下级关系的能力。
(9)汉语教学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2.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阐释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并能以适当的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
(2)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交际规约、行为方式等。
(3)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4)能将文化阐释和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5)能组织各类文化传播活动,具有文化交流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主要包括:
(1)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2)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能利用恰当的跨文化策略和沟通技巧,有效地解决文化适应及相关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理解和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跨文化情景。
4.汉语交际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有较强的汉语交际能力,且能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交流。
5.教育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掌握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具有合理运用教学观察、教学实验、教学反思等手段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具有参与本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寻求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获得40学分以上(含40学分),学位课考核成绩平均绩点≥3.0,方可获准毕业及申请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详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七、教学实践和社会调查
实践是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国际汉语教育实际、积累实践性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训练,系统地熟悉并掌握国际汉语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相关技能。本专业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两部分
(一)见习
见习包括以下几项:
1.课堂观摩与评课。
2.教案设计与说课。
3.模拟教学与试讲。
4.教材处理与教学资源开发。
(二)实习
参加实习并通过实习考核是研究生申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条件。
原则上,要求留学生在培养院校认可的前提下回到自己生源所在国自主选择具有正规办学资质的实习单位;极个别确因特殊困难不能回国实习者,需向文学院递交书面申请,附上相关证明,经审批同意后,可通过学科点安排,在中国具有正规办学资质的汉语教育单位或机构实习。
学生应在相应的国际汉语教育岗位上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实习内容必须与汉语国际教育密切相关。具体工作岗位既可以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汉语教学岗位,也可以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岗位和有关教育管理的岗位。学生还可以通过提供汉语一对一辅导,担任教学助理等活动进行辅助实习。
实习期间,培养院校应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协调配备当地实习指导老师。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实习计划落实到每一堂课或每一个项目的细节。学生在实习期间应撰写实习日志,记录实习的过程、感受、体会和启示等。
要求实习时间不少于三个月,教学工作量不少于40学时(含备课和批改作业时间)。实习结束时,学生须向培养单位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报告》,同时提供教案、教学录像、课件、教具、教学资料、文化资料等相关实习成果。(本专业教学实习具体要求详见附件)。
教学实践结束后由负责教师写出考核评语,教学实习单位盖章。合格者计6学分。
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以及论文工作的需要,应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科研实践与论文调研。调研前要拟出提纲,事后必须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并作为论文开题报告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与研究相关的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及撰写等工作,使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技能、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论文应特别强调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以及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其教育反思能力。
(一)学位论文选题要求
本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必须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等。
(二)学位论文形式要求
学位论文注重实践性,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专题研究等形式。
(三)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的质量应达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选题及意义。选题应基于国际汉语教育实践,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效益或应用价值。
2.理论基础与文献。论文应建立在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反映出作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作者要充分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外文献,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
3.研究方法与工作量。论文应采用与选题相适应的研究范式,设计应具有合理性,方法具有科学性;论文应具有充足的工作量,鼓励调查、实验、观察等深入实际的研究方法。
4.材料与分析。论文应包含丰富的材料、提供的素材要具体、翔实,数据要真实、可靠、有效;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结论要言之有据。
5.科学态度。硕士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具有原创性并独立完成。引用他人成果必须完整、准确,注明出处,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如有抄袭、造假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答辩资格,或撤销所授学位。
6.写作规范。论文应以中文撰写,正文不少于1.5万字。体例、结构、格式规范,符合文体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表达准确。论文格式应该符合《广西民族大学文科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四)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要求
研究生论文应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评定标准及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评审与答辩。
1.论文开题: 研究生选题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之后,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参加开题报告会,具体时间由导师组安排。作开题报告时,至少应有4-5位本专业研究生导师参加,并由他们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和撰写计划的可行性做出认真评价。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主动争取导师指导,并与导师合作完成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指定的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和修改意见表等。
2.机测与盲审:第四学期开学初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按学院要求统一提交至研究生院,启动反学术不端软件对论文重复率进行检测,机测不合格者论文不得送校外专家盲审。通过机测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随机抽送3名校外专家匿名评审,盲审成绩全部合格者方有资格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论文答辩:盲审通过的论文,根据校外专家及导师的意见做进一步修改,定稿后集体提交答辩委员会,第四学期5月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评审与答辩。答辩合格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学位。答辩未通过者当年不得再申请硕士学位。
九、其他培养项目要求
(一)在读期间,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文学院以及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应该积极参加在校内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导师将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表现鉴定意见写入学年鉴定中。鼓励本专业留学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二)鼓励本专业留学生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中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英语水平等级考试,同时鼓励参加中国行业部门规定的国际汉语教师从业资格证考试。
(三)本专业学生在读期间,应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高级别行业技能大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面锻炼个人专业能力。
十、阅读书目(带*号为必读书目)
(一)语言学及汉语本体研究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3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1版),商务印书馆,1979。
*6.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6。
*7.杨延宁,《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4。
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0.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增订版)》(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修订版)》(第1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3.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3版)》(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4。
16.许余龙、 戴炜栋,《对比语言学》(第1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理论
*1.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第1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第1版),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6.袁芳远,《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6。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第1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9.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第1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3,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12.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1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三)二语教学法、课堂教学与案例分析
*1.陈宏、吴勇毅,赵燕清,《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修订版)》(第1版),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
*2.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杨寄洲、崔永华,《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5.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6.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7.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8.胡波,《汉语听力课教学法》(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9.李晓琪,《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10.李晓琪,《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11.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12.李晓琪,《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13.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第1版),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2006。
14.彭志平,《汉语阅读课教学法》(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5.孙德金,《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16.王钟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17.吴中伟,《怎样教语法——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9.杨寄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一、二)(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20.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21.张辉、杨楠,《汉语综合课教学法》(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22.赵建华,《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23.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四)语言测试与教材研究
*1.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研究》(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4.王本陆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第5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杨惠中,《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导读》(第1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杨翼,《汉语教学评价》(第1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7.张凯,《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五)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1.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第1版),中华书局,2016。
*4.[美]拉里·萨莫瓦,[美]理查德·波特著,董晓波译,《跨文化交际》(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王晖,《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7。
7.王立非,《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第1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郑艳群,《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9.祖晓梅,《跨文化交际》(第1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附件